WHATSUP滑板网

【滑板废观点】滑板学术研究下的滑板文化

作者: 发表于: 2016-02-04 评论: 0 查看: 0



滑手们穿过很多款式的滑板裤,但要说引领过时尚潮流的倒没有。如今时过境迁,滑板文化的发展已经渐趋成熟,甚至已经有学者为我们板仔和小滑板撰写学术文章。听起来很不可思议对吧?不用慌,现在的时代都得靠自己,所以何不偿自己学起来?
 
你大可以把这篇文章当做是进入滑板学校前的一个新生说明信,或者是从Jen Kem™ 大学顺利拿到滑板科学学士学位的第一步。Jen Kem抽选出4篇从不同方面论述滑板文化(建筑、社会、商业、性别)的学位论文,大家随时可以拿出来向老师装逼。



大多数滑手都应该遇到过不少专门坑滑手的地形障碍,比如粗糙的鹅卵石地面或者嵌满缺口和突出岩块的台子。一般来说大家见到这类地形都只是骂骂咧咧几句,也不会想着能不能在这种地方拿下一招,毕竟大家都没有研究过市政建设,不知道政府脑子想的是什么。

Birdhouse的旧将Ocean Howell如今已经转型成为俄勒冈大学的一名教授,他在文章《The Poetics of Security: Skateboarding, Urban Design and the New Public Space》中大力探讨公共空间私有化的问题。Howell表示,孕育街式滑板发展的城市广场见证了都市公共空间功能的转变,与公园面向所有群众开放的职能不同,城市广场变成了只对特定的社会群体开放。建筑师采用防御体系结构来决定广场对谁开放,这些防御性的建筑的功能就是过滤掉意外来客,具体点说就是用上所有能够阻止滑板的设施建设以及预防涂鸦党的纹理石板墙。
 
此外,Howell还深入研究了修建防御性建筑背后的管制问题,设计这样的场所虽然看起来不像堡垒,但它却巧妙地发挥到了非请勿入的作用,就像现在有的长凳专门设计来防止流浪汉露宿或者滑手进行nosegrinds一样。有趣的是,他在2001年还提出过滑板运动通过管制运行的观点:他把滑板场叫做主题公园,而滑手可以拥有在商业化城市自由竞争的权利,他们应该免受于各种社会矛盾问题的纷扰。其次,管制的对象并不仅局限于建筑物,他引用了Nike的一个著名广告宣语“如果我们都像冷眼对待滑手那样对待所有运动员”以及 ESPN的X Games作为佐证,这些私有公司在滑手与试图排挤他们的财产拥有者之间艰难地把滑板运动导向货币化。


每一位有自我意识的滑手都曾有过扪心自问:我是怪咖吗?自我内心的反省总是会把人引导到对滑手身份认知层面:什么是核心滑手,什么又是怪咖,究竟是谁决定了我们的身份?我们换做Tyler Dupont在他的文章《From Core to Consumer: The Informal Hierarchy of the Skateboard Scene》中的说法就是:在亚文化中,滑手给自己划分的意识形态界限在哪里,他们又是如何进行划分?
 
Tyler自己以观察者的身份辗转于凤凰城、亚利桑那州、水牛城、纽约等地参与滑板活动,他在文章中探讨了滑板文化内的模糊阶级关系,他还试图理清滑手之间经常争辩的社会身份问题。大家都知道滑板世界存在等级区分,而Tyler的研究就是将它摆上台面呈现给大众。
 
本篇论文把滑板等级按三层金字塔划分:每层分别代表核心、软核和局外人。核心主要包括那些决定一个滑手核心价值的有钱人,他们决定了滑手的亚文化资本(学识/装备)、社会资本(产业联系)以及义务(滑手在滑板世界的实际表现或者贡献);软核又可以分为两种:一是半吊子——他们能做varial flip却做不了kickflip,他们甚至都不会花时间去学,第二种是特训高手——他们被自己的父亲逼着在板场一遍又一遍的尝试1080度转体;而处于金字塔最底层的是局外人:女人和消费者。消费者嘛,换种说法就是装模作样,从众心理作祟。
在统治阶级里边,他们属于自我感觉良好的阿Q式赢家,滑手们都极力与这层身份撇清关系。最后是女人,女人也分两种:一种是不显眼的女滑手,一种是坐在板场寻找猎物的小女生。虽然女滑手也玩滑板,但是在男权主导的文化社会里,她们会被驱赶到小角落自己默默地练习。那些小女生则不同,她们直接闯进男性滑手的地盘,想着通过和男性滑手尽心交合来获取存在地位。滑板世界的金字塔结构一直都被孤立的社会化所禁锢,它的核心价值观也只能日渐衰败。
 
现在就对滑板世界的等级制度盖棺定论显然是为时尚早,毕竟滑板运动一直都以极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流动着,就算是任何社会科学也给不出具体答案。不管结果如何,《From Core to Consumer》一文对当前滑板社会的等级制度做出了有趣的论证。总而言之,下次你要是想问自己够不够格上塔顶,只要把你从亚文化中全部积累的存款拿出来算一算就什么都清楚了。


第三篇论文《How Did Nike Get The Swoosh into Skateboarding》洋洋洒洒花了90多页来分析Nike当初是如何巧妙地运用战术打进滑板市场。在文章的开篇,作者Brandon Gomez把从七八十年代滑手开始穿Nike鞋子到Nike九十年代正式打进滑板市场再到千禧年他们推出Nike SB专属产品线的大历史从头到尾捋了一遍。讲完历史之后作者就开始分析Nike SB在2002年成功攻入滑板市场所使用的全部营销策略:他们只与核心滑板店进行合作,另一方面又雇佣滑板界重量级人物为品牌造势,就连打广告也只找德高望重的职业滑手和滑板杂志。
 
这篇论文唯一不足的地方就是它完成于2012年,随着Instagram、网络片段以及过去四年Nike滑板项目的急剧上升,文章里有相当部分的论证显得过时。另外,文章中并没提及Nike第二次想借助旗下分支Savier打入滑板市场的详情。
 
不管你喜不喜欢Nike SB的故事,这篇研究本身就具有一定价值,因为它分析了一家外围公司如何成功打入孤立的亚文化市场,这其中不仅仅包括滑板。在过去的十年间,我们见证了这一切的风云突变(看看hiphop和EDM就知道),这次对Nike成功案例的分析可以为我们在市场渗透的公司策略上提供极其具有价值的指南方针。


Becky Beal的论文只是把大多数滑手的天生共识整理成文,但也许她是第一个用文字把这些记录下来的学者:我们滑手都喜欢把滑板看做是一种很独特的亚文化,甚至会把自己和普通的运动员区分开,但事实上我们却依然保留着运动员四肢发达的那股蛮劲。Beal的项目是为了展现滑板文化是如何尝试把自己与普通运动员的男子汉思想区分开来,加上它如何又保留下这种思想。
 
作者在文章开篇概括了滑手是如何在性别理解上与体育运动员的不同。她把橄榄球运动员作为滑手的一个对比研究对象,在采访中,橄榄球运动员认为理想的男性特征应该是好胜、具有团队精神、社交以及运动能力优秀、服从教练命令。相反,大多数滑手认为理想的男性特征应该是善于表达、敢于质问权威以及不争强好胜。从两者对比来看,Beal认为滑手对于男子气概的理解独立于美国主导的理念。
 
其实滑手对于这些已经见怪不怪,他们都是脱离主流运动团队后才加入的滑板世界,在这里他们找到了新的生活态度。在我看来,真正对滑手有价值的是Beal在男性滑板文化和足球文化之间相似点的坚持。在对大约40名男女滑手的采访之后,Beal总结出以下结论:
 
滑手,和橄榄球运动员一样,常常认为女人天生脆弱,不适合高强度运动。在运动员与拉拉队长关系上,滑手同样认为女性参与运动的目的是勾搭猛男。最后,滑手和橄榄球运动员也都一致认为自己手工艺的形象能迷倒一大班女花痴。无论是女性还是男性滑手,他们似乎都接受这样的一个观点,即使滑板运动并不是天生男人特指的运动,但它却依然硬到无法让女性融入其中。
 
 


 source:
 http://www.jenkemmag.com/home/2016/01/21/exploring-skate-culture-with-skateboardings-academics/
 

来源: JENKEM
上一篇 下一篇